說實話,當時記者一時語塞,不知作何回答。因為這無疑是個非常龐大的問題,它不但涉及到整個專用車行業的現狀與發展,還和企業本身的現狀有關,一兩句話完全解釋不清楚。
但是為了不讓朋友失望,記者還是努力地找了很多的資料,和那位朋友一起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出什么切實的解決方案來。而在此過程中才發現,這個問題的復雜性,遠遠超過了記者最初的想象。
因此,毫不夸張地講,重卡市場有多大,專用車市場便有多大。這個邏輯便成了近年來卡車行業的人士高度關注專用車發展的內在原因。大家認為:專用車市場作為卡車產業鏈的下游,是一塊巨大的蛋糕。
這兩個專用車市場的大頭一去掉,大家駭然發現,專用車的蛋糕,其實已經變小了很多,但是仍然很誘人。
這些專用車的“大頭”都列舉了一遍之后,不得不讓這幾年才加入重卡行業的“新手”們冷汗直流,本來想:傳統車型競爭起來頭破血流,我們就另辟蹊徑,劍走偏鋒,搞搞專用車總該不錯吧?如此看來,那到底還沒有搞頭?
“國內測井裝備由于多年依賴進口,國外發展什么,我們就引進什么。只有引進,卻沒有真正實現吸收和創新,總是處于跟跑狀態,無法實現超越。其實我很希望國內的上裝廠能夠做得出來”,這位采購經理無奈地表示。
因此,我們知道其他4000種專用車品種都是什么吧?這其中大部分包括了國內企業無法制造的專用車。
矛頭直指管理層。管理不到位,大多數企業只能在紅海里面“血拼”。
但是這位重卡企業的朋友搖搖頭,因為對他們公司的實力心知肚明,紅海的渾水千萬不能去趟,那種高科技、產量少、上公告難的產品,公司恐怕沒有那個實力、沒有那個魄力去做,畢竟生存第一。